国家生态科普基地 ——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及野生动物救助基地

一、项目背景

梵净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,凭借其独特的生态系统,荣膺“地球绿洲”“动植物基因库”的美誉。这片生态净土孕育了7925种野生动植物,其中140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。全球仅存约850只的“地球独生子”黔金丝猴,以及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梵净山冷杉、珙桐等珍稀物种在此繁衍生息,使其成为自然界独一无二的“生态孤岛”。

为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,推动科研事业与公众教育协同发展,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及野生动物救助基地应势而生。该项目致力于打造集物种保护、科研繁育、生态科普、文旅融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示范项目,旨在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。

二、项目概况

项目选址于贵州省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熊家坝,总建筑面积达4329平方米。整体规划遵循“一心两环三片区”的科学布局理念:

一心”:以黔金丝猴野化训练中心为核心,为黔金丝猴的野化训练提供专业场地和科学指导。

“两环”:生态隔离环作为生物安全屏障,有效隔离外界干扰,保障区域内生态安全;科研服务环作为技术支撑带,为各项科研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。

三片区”:涵盖野化训练区、繁育研究区、综合服务区,各片区功能明确、协同配合,共同构建起完整的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体系。

项目核心设施完备且功能强大:

黔金丝猴保护设施:建设15座标准化笼舍,配套繁育研究基地、疾病防治救助中心及野化放归基地,形成“救护-繁育-野化”的全链条保护体系,为黔金丝猴的生存与繁衍提供坚实保障。

5G生态科普馆:运用沉浸式技术,生动展示黔金丝猴等物种的保护成果。同时开设《梵净山生态密码》科普讲堂,由专业科研人员现场讲解先进的保护技术,让公众深入了解生态保护知识。

珍稀植物园:重点保育珙桐、梵净山冷杉等30余种特有植物,结合蜿蜒木栈道设计,打造无干扰生态观察空间,让游客在欣赏珍稀植物的同时,不破坏其生长环境。

生态观测站:与半开放式兽舍联动,实时展示野生动物救护过程,形成“科研展示-专家解读-公众实践”的教育闭环,增强公众对生态保护工作的认知与参与感。

三、特色与创新

(一)科研文旅深度融合

项目创新采用“科研保护-科技转化-文旅赋能”的闭环模式,深度挖掘生态资源价值。通过开发文创IP、打造生态摄影打卡点等特色消费场景,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文旅产品,在传播生态保护理念的同时,带动周边社区经济发展,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。

(二)公益平台创新构建

项目致力于将游览活动转化为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实际行动。通过设立公益捐赠渠道、推行志愿者计划等方式,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事业,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双赢,构建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格局。

(三)生态艺术创新表达

在项目设计中融入生态艺术元素,入口处的金丝猴艺术装置以“桥梁”为意象,寓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;在冷杉林打造“植物交响剧场”,通过艺术化的呈现方式,强化生态美学体验,让公众在艺术氛围中感受生态之美。

四、社会价值

该项目通过实施濒危物种保护、栖息地复原等一系列举措,有效推动梵净山生物多样性的高质量保护与可持续利用。同时,依托科普教育活动,广泛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,提升全社会的生态保护责任感。此外,通过文旅融合发展,反哺科研工作与社区建设,有望成为国家生态保护的标杆基地,为“绿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银山”的转化提供成功范例。

五、展望未来

未来,梵净山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基地将持续强化“生态孤岛”的庇护功能,积极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,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贡献“中国方案”。同时,不断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,在守护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,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。

联系我们

特别声明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最终解释权归“江口县红云金顶旅游投资有限公司”所有    贵公网安备  黔ICP备202504774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