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——农夫山泉寻源水文化研学基地

一、项目概况

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坐落于度假区生态绿园板块,总占地面积约18.6公顷。基地以农夫山泉贵州梵净山饮用水厂区为核心载体,致力于打造集工业体验、水情教育、水质研学于一体的国家级示范性教育基地。自2019年建成投产以来,依托梵净山得天独厚的优质水资源优势,基地持续推进产能升级与产业拓展,生产线数量从最初的2条稳步扩展至6条,年产能达148.7万吨,实现了生产规模的跨越式增长。凭借在绿色制造领域的突出表现,基地于2023年成功获评国家级“绿色工厂”称号。同时,基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为当地居民提供30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,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。

作为AAA级工业旅游景区,基地已成为区域科普研学的重要名片。近年来,基地年均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,年接待研学团队超1万人次,成功探索出“水源保护+生产体验”的创新发展模式,在全国工业旅游与生态融合发展领域树立了标杆。

二、核心功能与特色

(一)绿色生产与工业体验

基地秉持绿色发展理念,采用国际先进的环保生产工艺,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发展,以卓越的环保成效荣获国家级“绿色工厂”认证。基地开放透明化生产线,游客可近距离观摩天然饮用水从水源采集、净化处理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生产环节,直观感受现代化工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,领略绿色制造的魅力。

“(二)水情教育与研学实践

基地深入挖掘水文化内涵,精心开发系列水文化研学课程,课程内容涵盖水源保护、水质检测、生态循环等多个领域,旨在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,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与科学素养。同时,基地设立互动体验区,运用实验演示、VR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,生动展现水资源的珍贵性以及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,为参与者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,激发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关注与重视。

(三)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

基地充分整合梵净山丰富的生态资源,创新打造“工业+生态”特色旅游线路,将工业生产场景与自然生态景观有机融合,为游客提供集参观、研学、休闲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体验。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所产生的收益,基地持续加大对水源保护的投入,形成了“生产-教育-环保”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。

三、社会与经济效益

(一)促进就业,助力民生

基地为当地居民提供30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,有效缓解了区域就业压力,拓宽了居民增收渠道,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,切实发挥了产业带动就业的积极作用。

(二)科普教育,成果显著

基地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1万人次,凭借丰富的教育资源、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创新的教学方式,成为全国水情教育示范基地,在科普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,为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作出积极贡献。

(三)生态示范,引领发展

基地以绿色工厂建设标准为引领,积极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,通过创新“工业+生态+旅游”融合发展模式,树立了工业旅游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典范,为同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、可复制的成功经验。

四、未来展望

展望未来,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将持续深化“工业+生态+旅游”融合发展模式,不断拓展研学教育内容,优化游客体验服务。同时,基地将积极探索环保技术创新,加大科研投入力度,致力于打造成为全国工业旅游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标杆项目,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可推广的实践经验。

联系我们

特别声明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最终解释权归“江口县红云金顶旅游投资有限公司”所有    贵公网安备  黔ICP备2025047740号